[景点]青岸渡寺
从飞泷神社顺原路返回那智瀑布的巴士站,有两条路可以前往那智大社与青岸渡寺。一条是顺着公路步行(或坐一站那智山线巴士)至公交的终点站那智山站,从那里可以沿表参道登上那智大社。而另一条则是从那智瀑布巴士站旁通过登山步道到达青岸渡寺。从飞泷神社到青岸渡寺的石阶路被称为“镰仓积石台阶”,是镰仓幕府时期用巨石堆砌而成的山道。道路上的巨石凹凸不平,两边参天的巨杉夹道而立,古意盎然。在那智山除了走一走大门坂的熊野古道,非常推荐也来爬一爬镰仓积石台阶,是两种不同的氛围。不过这条山道非常陡峭,我们花了半小时才从飞泷神社爬到青岸渡寺的三重塔。所以前面说建议先去那智大社和青岸渡寺,再顺着这条路下山到那智瀑布——因为走那智大社的表参道上山比爬这条山道要省力许多。

↑巨石铺砌的“镰仓积石台阶”,坡度颇大

↑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参天巨木投射下来

↑爬到半路,在古道与公路交叉的地方可以稍稍休息下

↑靠近三重塔的地方,路才平缓起来

青岸渡寺的三重塔位于寺庙到那智瀑布的山坡上,是那智山旅游资料上必然会出现的一处景点。而朱红色的宝塔与白绢般的那智瀑布共同出境 ,象征着“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画面,更是那智山的象征。三重塔可以买票登塔(票价300日元),在塔的一层和三层都有平台能凭栏远眺。平台的一边可以欣赏那智原始林与那智瀑布的全貌,另一边的开阔谷地则一直延展到太平洋的海岸边。

↑现今的三重塔是1970年代重建的,所以里面还有一部小电梯。售票员建议先坐电梯到三楼,再走楼梯下楼依次参观每一层。

↑三重塔的说明小册子,介绍了塔中供奉的佛像、壁画及其他装饰

↑一进门就能看到在柜中陈列的一个巨大蜂巢,上面有波纹状的线条

↑塔上的平台可以眺望那智山景。三层的围栏被铁网罩起,仅在那智瀑布方向的一角留出一个洞可以照相,而一层的平台则是全开放的

↑从塔上可以看到那智原始林覆盖下的青山被那智瀑布斩开

↑原始林中都是粗壮高大的巨木

↑另一边可以眺望见青岸渡寺的尊胜院

↑这一边是延绵到那智海岸的山脉和谷地

从三重塔继续沿石阶向上就到了青岸渡寺。青岸渡寺供奉的是观音,因为那智地区被认为是位于太平洋中飘渺不定的观音居所——补陀洛山(也即普陀山,但不是指舟山群岛那明确的小岛,而是佛典中的传说之地)的东大门,所以这里成为西国三十三所(近畿岐阜三十三处观音道场)的首位。青岸渡寺的开山是前面提到的裸形上人。据说这位僧人四世纪时从印度漂流到了熊野地方,用那智瀑布下的深潭中捞出的金屑制成了如意轮观音像,并结庐供奉,成为了青岸渡寺的起源。不过也有种说法是裸形上人根本不是僧人,这个名字倒是更贴近印度的另一种宗教耆那教的裸形派修行的习惯(就是疯狂动物城里那只牦牛的天体修道方式),只不过佛教大规模传入日本是三四百年后飞鸟时代才开始的事情,这时候的日本人根本弄不清印度来的这些外来宗教,后人就把裸形上人附会成了佛教徒。不过这种说法传播不广,毕竟裸形上人不是鉴真和空海那种佛教东传中的划时代人物,只是熊野的观音信仰中一则让人津津乐道的传说,大家也乐得把这个传说继续口口相传下去为这里的佛家传承添些轶闻。而后两百年,推古天皇在此建立敕愿寺。而在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的时候,生佛圣人来访那智山建立了伽蓝,并安置了一尊一丈六尺的佛像。裸形上人的那尊如意轮观音像则安纳于新佛像的胸中,青岸渡寺的传承于是正式开启。青岸渡寺真正发扬光大则是在日本战国时期。当初憎恨佛教的织田信长把原来的本堂一把火烧了,结果一生屠戮佛教徒无数的“第六天魔王”最后自己也葬身在本能寺的大火中。而顺势上位的丰臣秀吉在1590年的时候又重修了这里的佛堂,与隔壁的熊野那智大社一起成为神佛融合的修验道一大道场,被称为“如意圈堂”。明治时代政府曾颁布“神佛分离令”,引发过全日本范围内的一次大的毁佛运动。熊野的观音信仰也受到波及,熊野本宫大社、熊野速玉大社的佛堂全部就此被废弃。而“如意圈堂”则得到了信徒的保护与积极修复,才能保存至今。如今这间桃山风格的佛堂已经是南纪最古老的木造建筑,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而寺中除了本堂,还有年代更为久远的宝箧印塔,是镰仓时代的遗物,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同属日本国宝之一。

↑继续向上攀登,会经过熊野古道大云取越段的入口

↑熊野的吉祥物八咫乌被做成非常卡通的形象当成招牌摆在路边

↑在途中可以看到三重塔和那智瀑布的合影

↑因为是从后面绕上来的,所以首先经过的是钟楼。这口梵钟似乎也是镰仓时代的古物。不过既然旁边的牌子上写着此钟是报时钟,应该还在使用中吧

↑寺中的另一个指定文化遗产——宝箧印塔

↑本堂的侧面,看上去古意盎然但没有破旧的感觉。这座木造古建筑就是南纪的国宝

↑绕道正面,这就是西国第一观音道场本堂的芳容。右面的亭中是盖章处,可以自助的盖章集印

↑青岸渡寺的印章

↑大堂的入口,可以入内参观礼拜

↑堂外立的观音像

↑山顶另一边是僧人居住的尊胜院,应该是欣赏那智瀑布的绝佳场所,但是闲人免入

↑本堂前和神社一样也有洗手处。这里的水据说也是引自那智瀑布的“长命水”,可以省去100日元的香火钱就在这里喝两口

↑从青岸渡寺前望向那智瀑布

↑寺前沿石阶向下就是青岸渡寺的山门。不过我们不急着下山,因为穿过寺旁的小门就是熊野那智大社
从青岸渡寺穿过一座朱红门楼就进入熊野那智大社的地界了。
[景点]熊野那智大社
如前述,熊野那智大社和熊野本宫大社、熊野速玉大社合称熊野三山,如今皆是熊野信仰的圣地。这三座神社共同祭祀熊野的神明,特别是家都美御子、速玉和夫须美三尊主祭神。受到神佛融合的本地垂迹说的影响,原始的神道教神明被佛教徒解释为是佛、菩萨的化身(这就是权现的含义),熊野三神分别对应了阿弥陀如来、药师如来和千手观音,进化为了熊野三所权现,在此之外又扩增了其它副神称作熊野十二所权现。这就是为什么熊野明明是三座神道教的神社,却被冠以佛教化的名字“三山”。
单论那智大社,其实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它和本宫、速玉的性质很不同。熊野三山的三座神社最初皆起源于独立的信仰。本宫在崇神天皇时代(第十代天皇,约公元前一世纪)、速玉在景行天皇时代(十二代天皇,约公元一世纪到二世纪前叶)分别开基,崇拜的都是上古的神话人物。而那智则是由裸形上人开基,最初是将那智瀑布神化并加以崇拜的原始信仰,创社时间比本宫、速玉两社稍晚。在公元927年颁布的《延喜式神名帐》中列出了当时全日本的官方认可的神社(也被称为延喜式内社,或简称式社),包含了本宫大社(当时仍称熊野坐神社)和速玉大社。但是那智大社不在其中,说明那时它还属于朝廷范围外为独立势力所管控的式外社,并且和本宫、速玉两社尚未融合。最早将那智与本宫、新宫并称为熊野三山的文字出自1083年的《熊野本宫别当三纲大众等解》中,表明至此熊野三山的神社已经开始共同祭祀三所权现。而到了两百年后的镰仓时代,在此时成书的《熊野权现金刚藏王宝殿造功日记》中有关于熊野十二所权现的缘起文字,说明至迟在十二世纪末熊野信仰已经形成。顺便提一句,《熊野权现金刚藏王宝殿造功日记》还把裸形上人的故事提前到了据推测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五世纪的五代天皇孝昭天皇的时代。按照这个说法,佛教传入日本的时代比传入中国还要早。不过无论裸形上人是在孝昭天皇还是仁德天皇是漂流到了日本,他的香火都要等到六世纪的飞鸟时代才逐渐在日本列岛上由朝鲜来的和尚渐渐传播开来。

↑那智大社的二鸟居

↑入口处的手水舍

↑一旁信徒供奉的酒桶

↑来的很不巧,那智大社的拜殿为了创社一千七百年而在修缮,整个被罩了起来。后面的本殿也看不见

↑旁边的宝物殿照常开放

说了这么多枯燥的历史,还是来说说与那智神社有关联的有趣故事吧。那智大社供奉的主神夫须美神就是日本神话中的母神伊邪那美命。她的代表事迹就是和兄长伊邪那岐(也就是速玉大社供奉的主神)一起受天神的命令降世稳固了大地,然后兄妹结合生下了日本八岛(包含了本州、九州、四国以及淡路等五个小岛,北海道还是虾夷人的土地因此不在日本神话中)、万物以及诸神。这一兄妹结合创世的神话有点伏羲女娲传说的影子,不过在日本神话中众神的谱系要复杂很多,反正光看那一长串拗口的名字我就头疼。而这兄妹俩接下来的故事就没那么美好了。伊邪那美命在生产火神时被烧死,伊邪那岐愤而斩杀了亲生子火神,并追到了黄泉想去挽回自己的妻子。在黄泉国伊邪那美命很高兴夫君能前来,也愿意跟着回到人间,但她对伊邪那岐提了个要求,警告他在回到地面之前不能看望自己。故事说到这里又有点希腊神话奥菲斯冥府追妻的味道了……虽然日本和希腊的这两则神话都是悲剧结尾,但故事的发展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画风——与奥菲斯因惦念妻子回望一眼结果永远失去爱妻,自己最后也死于非命不同,伊邪那岐是因为等的不耐烦而偷偷看了一眼,结果发现伊邪那美命脓沸虫流、面貌恐怖,而吓得一个人落荒而逃。羞愤的伊邪那美命让人追赶,被夫君一一挡回。最后她自己亲身前往,和伊邪那岐在黄泉比良坂隔着巨石对峙,还发出了“绝妻之誓”。夫妻离婚之后两神还互相赌气,伊邪那美命说要每天杀一千个人,伊邪那岐就说每天要生一千五百个人。不过看看日本现在的老龄化和低出生率,貌似后者的誓言履行的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呀。伊邪那美命就此留在了黄泉国,而伊邪那岐的滋润生活还在继续。回到了地面的伊邪那岐为了洗去黄泉国带来的污秽之物而在筑紫国的日向洗濯,在这个过程又自己生了好些神,包括三位“贵神”天照大神、月夜见尊、素盏呜尊。不过关于三贵神的诞生,《日本书纪》一书中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命所生,两种都是伊邪那岐独立生下,可见日本上古神话听听也就罢了,要深究就有的费脑了。

↑在日本也参观过好些神社,终于在那智大社入手了一本御朱印章,开始了集印之旅

↑神社的神官在绘写御朱印

↑加盖上神社的印章

↑那智大社的御朱印

↑摄末社御县彦社的御朱印也一并写好了

在整个熊野三山的地界,到处都可以发现“八咫乌”的标志。这种三足的神鸟也是来自《日本书纪》记载的上古传说。据说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下凡在九州的日向,在那里营建宫殿并奠定了日本国的基础。三代之后的神日本磐余彦尊为了一统地上国度“苇原中国”,和三位兄长一起从九州出发率军东征,一路经过筑紫、安艺、吉备等地,最后在河内国登岸。但在和当地土豪长髓彦冲突的过程中兄长五濑命不幸中箭,濒死时他告诫弟弟身为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不应朝向日出的东方征讨。于是神日本磐余彦尊挥师南下,沿着纪伊绕道而行。但在海上又遭遇到了暴风雨,他的另两位兄长跳海殉祭才得以幸免。好不容易神日本磐余彦尊父子在熊野滩登陆,看到那智山方向传来的神光,前往探访发现是那智瀑布的光芒,于是视之为神明加以祭祀。之后在向大和推进的过程中又迷失在了山中,幸得天照大神派遣八咫乌做向导,才排除万难抵达目的地。其后经历了一系列波折,打败了长髓彦并在大和的橿原地方建都即位,开创了日本国的历史。这位神日本磐余彦尊就是日本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而八咫乌连带着它两只脚的小弟兄——普通的乌鸦一起被日本人视为吉祥之鸟而保护和供奉起来。

↑那智大社的摄末社——御县彦社供奉的就是八咫乌

↑门前的八咫乌像

在那智大社里还有一处十分有意思的地方,叫“樟灵社”。这是一棵有八百五十年历史的古老樟树——“那智之樟”,据说还是“源平合战”中著名的历史人物平重盛在担任“熊野三山造营刺史”时手植的,被和歌山县指定为天然纪念物。这株古树据说颇有神力,可以祛病消灾、延年益寿。巨大的树干中有一个空洞可以入内祈福,洞口有鸟居,树干上还有注连绳,是为“樟灵社”。在树外缴纳300日元,可以在旁边的架子上自取一枚“护摩木”。然后手持护摩木通过树干的空洞后,写上祈愿放置在洞外的架子上,每月18日那智大社的“权现讲”时会将这些护摩木焚烧祈福。

↑“樟灵社”的入口,旁边的架子上放的就是护摩木

↑关于参拜和护摩木的说明

↑投了参拜料,拿了一枚护摩木

↑从这个阶梯进入树洞

↑洞口很小,需要猫腰钻入

↑洞中空间比想象大,洞高有个三四米,底部可以容纳两人。有出口照进来的光,也不是漆黑一片

↑出口在另一端的高处,需要攀上阶梯才能出去

↑在那智大社俯瞰山下

↑沿着这条参道就可以下山了,参道的出口就是一鸟居
[景点]熊野古道·大门坂
从熊野那智大社的一鸟居继续沿登山道向下,经过许多沿台阶的小店、餐厅,最后来到熊野巴士的终点站“那智山”站。从这里沿旁边的斜坡向下,就是熊野古道的入口。

↑这处地点曾经是中世数百度“熊野御幸”时皇室下榻的实方院的遗迹,只不过早已改造成新的民居了

↑台阶旁的小店,有很多都贩卖那智山的特产——那智黑的石雕。而这家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曾向当今的日本皇后献上商品

在熊野信仰兴起后,熊野三山分别被视为本宫是西方极乐净土、新宫是东方净瑠璃净土、那智是南方补陀落迦净土之地。平安时代后期,由于阿弥陀佛净土信仰的兴起,历代上皇不畏路途艰辛也要前来参拜。除了前面提到的花山法皇和白河上皇,到镰仓时代的四百年间,皇室有超过一百次“熊野御幸”,其中后白河上皇一人就前来参拜了三十四次。而伴随皇室对熊野崇拜的狂热而来的就是熊野街道(即熊野古道)的发展,尤其是作为正式参拜路线的中边路,沿途建立起了被称为“九十九王子”的神社群。所谓王子即是佛教里的童子,在这里则是“熊野权现”的分身小神社。在中边路上每隔大约两公里就设有一个王子,出巡的皇室贵胄们在御幸途中会在各个王子神社休憩、祈福。而在镰仓幕府以后,熊野参拜的热情也传播到了庶民当中,一时之间人们从日本各地前仆后继的来熊野三山参拜,热闹的盛况还被称为“蟻の熊野詣”(像蚂蚁般的熊野参拜)。
从大门坂到那智大社的这段古道属于中边路的一部分。因为一方面它的全长比较短——从大门坂到那智山站一共900米,算上走参道到那智大社的全长也不过1.3公里,比熊野古道中另一段很有代表性的发心门王子到本宫大社全长接近七公里的距离来说轻松很多;另一方面这段古道靠近熊野三山中交通相对比较方便的那智山(本宫的交通相对不便,而更方便的新宫则没有这么有特色的古道);最重要的是这段古道本身的氛围保持的比较完好(大边路以及中边路靠近城镇的许多部分是在公路上走,没有太多古道的气氛),所以是最受欢迎的一段熊野古道了。

↑那智山的古道及周边的地图

正常的参拜应该是从大门坂后穿过一座鸟居并跨过一座小桥“振濑桥”,从俗世正式进入圣域。而后古道会穿过两棵八百年的巨杉,是为“夫妇杉”,古代在此处设有税关征收过路费。在夫妇杉之后不远处是九十九王子的最后一个王子社“多富气王子”,曾经的熊野参拜者到达此处就意味着整个行程的最终目的地那智大社就在眼前了,于是大家在此休憩更衣、洗漱整洁,精神抖擞的去完成熊野三山的参拜。过了多富气王子就是全长600米,约有100米高度差的登山道。这条登山道也是由石板堆砌,但并非“镰仓积石台阶”那样的巨石,也比后者来的平缓许多。古道两旁几百年的杉树夹道林立,石板上还残留少许青苔,虽然今天已不复当年如织的参拜人潮,但那厚重的历史感足以成为整个熊野古道的缩影,发人幽思去畅想当年盛况。

↑在大门坂下车后首先会经过经过几间民居

↑民家门口的有趣雕像

↑南方熊楠是和歌山出身的日本著名自然博物学家,与孙中山也有交情。他在欧美游历十四载后回到日本就定居在了田边市,也曾长期逗留那智进行研究。这里就是他在那智山居住过的大坂屋的旧址。就是在那智山活动的这段时期,他听说了那智原始林的砍伐计划,并最终尽力促成了对那智原始林的保护

↑鸟居与振濑桥,这里是那智大社圣域的入口

↑在振濑桥边的税关的遗迹

↑振濑桥后不远处的夫妇杉,一株为夫,一株为妇。两棵八百年的古树拱卫着古道,形成一座天然的大门。古代在此就设有税关,大门坂之名也因此而来

↑在夫妇杉旁的登山道入口可以稍作休息,顺道打个卡

↑穿过夫妇杉往回望的小集落,在树旁不远处还有家有名的大门坂茶屋,不止提供饮茶休憩之所,还出租平安时代的参拜服,可以换装登山

↑夫妇杉过后不远处的多富气王子遗迹,神社早已不见,留有一个石碑仅作标记

↑熊野古道的各个王子都有盖章,多富气王子的盖章点在刚刚的大门坂茶屋门口

↑多富气王子的印章

↑在多富气王子后方的大门坂碑

↑古道旁还有这样八百年高龄的古树,树干如同那智之樟一样已经蛀空出一个大洞,但这里没有建一个“楠灵社”,而是拿铁门锁了起来

↑古楠苍虬的枝干

↑古道旁还有些早已毁弃的民宅




↑古道多是这样平缓的上坡,沿途则是古树夹道

↑至多不过这样的爬坡

↑在靠近山顶的地方,有名为“唐斗石”的祈祷石。在附近则是“十一文关”的遗迹,因为以前通过这里要缴纳十一文钱的过路费。再往上就是那智山站,在接近那智山站的一处平台的地面还嵌着几块巨石,号称是安倍晴明在此居住时草庐边的桥的石材

虽然大门坂的古道坡度没有镰仓积石台阶那般陡峭,但是连着爬半公里的上坡多少还是要花些力气的。所以我们走的还是下坡,省力不少力,不过刚刚说的这套正常参拜流程会经过的地点我们也是倒着浏览一遍。
[美食]那智ねぼけ堂(乌冬面)
当我们沿着熊野古道从那智大社步行下山,来到了大门坂的入口,才意识到一个问题——错过了11:50从大门坂开往那智站的巴士,下一班要等到下午一点多才来。看起来我们只能利用这段时间先在山里解决了午餐再前往新宫。大门坂附近的餐馆只有我们刚刚经过的大门坂茶屋,不愿意再走回头路的我们决定继续往前看看有没有餐馆。这一走就是一站半巴士的距离,才找到一家土产店加餐厅的那智ねぼけ堂。这家店也是在那智胜浦的旅游协会官网上推荐的餐厅之一,提供胜浦产的金枪鱼烹饪的刺身定食。不过我们走错一个门,进了在餐厅和土产店本馆旁边的偏楼,是间只提供乌冬面而没有定食也没有釜饭的面馆(不过仍属于那智ねぼけ堂)。将错就错,我们就在这里凑活一顿午餐吧。
那智ねぼけ堂的乌冬面铺(姑且这么叫吧)不大,只有一位大妈店员在店里忙活。所以倒水、拿餐具、吃完了之后还餐盘什么的需要自助动手。我们点了一碗牛肉乌冬(650日元)和一碗咖喱乌冬(650日元)。乌冬面本身不坨但也不是特别筋道。而浇头中的牛肉片煮的时间有点久,吃起来柴而无味。另一份咖喱估计用的是半成品加热的,所以不功不过。吃过了香川县的乌冬面,再吃其它地方的乌冬总觉得提不起劲来。最让我们失望的是两碗乌冬面的量都不大,就算我们再加点了一份狐狸寿司(油豆皮寿司,100日元),仍只是吃了七八分饱,下午很早就饿了。

这顿饭吃的不是特别成功,早知道当时还是早点退出来拐进隔壁的本馆试试金枪鱼盖饭了。

↑咖喱乌冬(那两片牛肉来源于另一碗牛肉乌冬)和油豆皮寿司

【餐馆信息】
地址:和歌山県東牟婁郡那智勝浦町大字市野々3434-1
营业时间:9:30~16:00
预算:餐厅 1000日元/人,乌冬面铺 700日元/人
电话:0735-55-0031
吃完午餐,往回走到离那智ねぼけ堂最近的巴士站点“二ノ瀬橋”站,在这里坐上13:07的那智山线巴士到那智站。如前文所述,在那智站可以坐JR电车到新宫,但换乘熊野巴士新胜线的公交车前往新宫更方便。在那智站转车的间隙有二十分钟的时间,正好可以去车站附近的补陀洛山寺快速参观一番。

↑JR那智站,是一个无人站点。那智山线巴士就停车站门口,而新胜线的巴士则要走到外面的马路上乘坐

[景点]补陀洛山寺&熊野三所大神社
补陀洛山寺是个很容易被游客忽视的景点,因为它既不在大家所熟知的熊野三山的名单上,离三座神社又有些距离。其实这座佛寺大有来头——正式的熊野三山包含三社两寺,这两寺就是补陀洛山寺和青岸渡寺。当初纪伊山地的灵场和参拜道被指定为世界遗产时,这里就是组成部分之一。如今游客前往那智山一般都是坐巴士直接登上那智山顶,至多在大门坂下车体验一小段熊野古道。但在古代,那智山是熊野朝拜的最终目的地,信徒一般会在参拜完本宫大社和速玉大社后到达那智大社的门前町——那智,而这里的补陀洛山寺以及邻接的浜之宫王子就是那智山参拜的起点。

↑从那智站到那智大社的熊野古道路线(来自和歌山观光网),地图左侧靠近浜之宫海岸的就是补陀洛山寺和浜之宫王子,古代的信徒从这里出发前往地图右方的那智山朝圣

补陀洛山寺与青岸渡寺同源,开山祖师相传也是裸形上人。但与青岸渡寺相比,这里小的有些寒碜,不消四五分钟就可以把全寺逛个遍。原本这里也有相当规模的伽蓝,但在1808年的台风中主要的佛堂宝塔全部被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寺内甚至没有正式的佛堂。直至1990年再建的高床式四方流宝形本堂恢复了它在室町时代(1336—1573年)的模样,而里面供奉的本尊则是在劫难中保存下来的平安时代(794—1185年)制作的木造千手观音立像,左右站立着帝释天和大梵天。

↑补陀洛山寺没有山门,入口处只有数级台阶通往古寺标牌

↑参道一旁立着的佛像与世界遗产的标牌

↑由于本堂是现代重修的,显得相当新

与佛寺相邻的是熊野三所大神社。这里是在九十九王子之一——浜之宫王子的遗址上建立起来的。熊野的多数典籍记载浜之宫王子的神殿建成于公元563年,是那智山的末社,但原来的社殿早就废弃了。如今的本殿据传重建于1648年,在过去也曾供奉不同的祭神,如今则祭祀熊野三所权现。三所大神社不设拜殿,参拜者直接在本殿前和神明亲密接触的形式也是比较特别的。而熊野三所大神社与补陀洛山寺毗邻而居、和谐共存的格局与那智大社和青岸渡寺的关系很类似,都是神佛融合的缩影。

↑熊野三所大神社的鸟居

↑在鸟居旁有两株伴生的夫妇楠

↑神社的手水社

↑参道直通向神门

↑穿过神门就是本殿

↑覆盖着柏树皮屋顶的本殿,看起来也很古老

↑关于神社信息的看板

↑标记浜之宫王子社遗址的石碑。后面的空地被改造成一个小公园

↑这里也是传说中神武天皇东征过程中行宫的遗址,不过类似的遗址在熊野还有数处

在古时补陀洛山寺所在的那智海滩被认为是通往观音居所补陀洛山的大门,因此这里盛行开来一种独特的仪式——补陀洛渡海。所谓补陀洛渡海,是指当寺的主持或高僧来到寺外的浜之宫海岸,坐入舱室狭小简陋如木箱,且无舵无帆无橹无桨的小船。在渡海者进入船舱后旁人会将整个舱室钉死,仅给予数日饮食。然后用大船把小船拖入海湾后,砍断缆绳任其漂流而去。信徒认为这些高僧可以就此漂向观音的福地,但结局究竟是葬身鱼腹还是饿敝于密室中就无人得知了。仅有一例传言,似乎曾有一名自称是那智补陀洛渡海的僧人漂流到了冲绳,还在那里受到国王的礼遇,在当地建寺传法。若是传闻为真,不知这名僧人究竟是劫后余生的庆幸多些还是无缘佛土的失望更浓。

↑补陀洛山寺的一角有一座小屋,放置了复原的渡海船

↑渡海船非常简陋,船舱也很狭小。但在小船船舱的四周还会树起四座鸟居,分别命名为“发心门”、“修行门”、“菩萨门”、“涅槃门”,这些鸟居为渡海船营造出一种庄重的仪式感

↑在渡海船的一边是补陀洛山寺和浜之宫王子的盖章点

有记载的补陀洛渡海从贞观十年(公元868年)的庆龙上人开始,到享保七年(公元1722年)的宥照上人为止,近千年间共有25人。这种仪式后来也传播到了日本其它地方,包含补陀洛山寺在内总计有40起关于渡海的记载。而在发源地浜之宫海岸的渡海仪式尤以1550年前后的战国前期为盛,短则一两年、长则四五年就有一次。这与这一时期熊野信仰的影响式微不无关系——当地名刹的主持舍身渡海的行径不排除有扩大影响,劝诱信徒前来的目的。关于这段历史,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井上靖曾写过一则短篇小说《补陀洛渡海记》。故事中的老和尚金光坊心存犹豫不愿意渡海,信徒却误解其为敢于舍身的有道高僧,最终他被胁迫着放逐于怒涛中。故事的结尾金光坊被关在渡船中在离浜之宫海岸三里远的“纲切岛”被割断缆绳开始漂流,愤懑已久的老和尚终于开始反抗,努力打破舱壁并抱着木板漂流到了一块礁石上。但是那块礁石离“纲切岛”近在咫尺,很快被发现的金光坊被重新送回渡海船,这次被钉的更加牢固,再度任其漂流。不过经此事后,从此被流放的补陀洛渡海船中都是已经病死老死的主持,相当于海葬。而金光坊曾爬上的礁石被称为金光岛,与纲切岛一起成为浜之宫海岸中的观光景点。这部小说虽然不长,但充满了矛盾性和戏剧张力,探讨了信者的犹豫与信仰的威势,很值得一读。

↑寺内还有刻有从补陀洛山寺出发渡海的二十五位僧人的姓名的石碑,可以留意下其中金光坊是为数不多没有被加尊上人称号的渡海者,据说就是因为他最后一刻贪生的表现为人不齿
[题外话]那智参诣曼荼罗
讲到那智山和周围的寺院神社,让我联想到一件与那智参拜有关系的趣事。下面又到了掉书袋时间啦:战国时代之后,熊野信仰逐渐式微,前往熊野三山参拜的信仰也显著减少。从战国到江户时代、为了给失去庄园、参拜者也不再“如蚁”般前来参拜而经济基础风雨飘摇的熊野三山筹集修缮费用,以及吸引更多人前来熊野参拜,熊野三山专属的僧尼“熊野比丘尼”奔走于日本各地传教。她们的传教活动一方面是贩卖熊野鸟牛王(一种符纸)和可以作为护身符的梛叶,另一方面则是携带着和熊野信仰有关的各种绘卷进行解说。

↑熊野比丘尼贩卖的那智鸟牛王,号称是用那智瀑布的神水制成,非常灵验。本宫和新宫也各有样式不同的鸟牛王

因为那智山被当作是圣地曼荼罗来朝拜,所以其中描绘了那智山周围地理形势和历史故事的绘卷被称为“那智参诣曼荼罗”。目前在新宫、田边等地还保存有数十份那智参诣曼荼罗,均为重要的文物。如今在新宫,还有导游会穿着比丘尼的装扮,再现当时熊野曼荼罗解说的情景。不过这一服务的价格也很感人——在20分钟内讲解两幅画卷的价格是5000日元。好在发达的网络上也能找到那智参诣曼荼罗图,这里我简单为大家分享一下这幅精致的绘卷上的一些亮点,让大家都能省下5000日元吧。

↑绘卷右下角的起点位置(①)是浜之宫的关所,参拜者在这里交了过路费就可以正式踏上参拜之道。过关后在大鸟居的后方是补陀洛山寺,右侧是浜之宫王子(即如今的熊野三所大神社)。可见曾经的浜之宫王子还是有相当规模的本殿,不知当被熊野比丘尼鼓惑来那智的信徒看到只是一个小小村社的三所大神社会作何感想。在补陀洛山寺的鸟居前(②)聚集的人群是补陀洛渡海的场景。从那智到那智山的距离在图中被大大简化了——信徒从补陀洛山寺步行到那智山脚的二之濑桥(③)需要接近三个小时,而在图中似乎才出发就可以通过这座桥跨越那智川。桥边的小建筑是市野野王子,实际上从这里到二之濑桥也有足足一公里远。经过二之濑桥后就是分隔了俗世与圣域的振濑桥(④)。桥边描绘了高僧和龙神向花山法皇说法的场景。渡过振濑桥,经过大门坂的古道,一步步走到了那智山的大门——仁王门(⑤,如今是青岸渡寺的山门,也有说法讲这里才是大门坂得名的由来)。大门坂之后道路分为两边,直接登山的道路是“后幸道”,而横着转向瀑布方向的道路则是“巡礼道”。在那智山上最显著的地标就是绘卷右方的那智瀑布(⑥),图中描绘了在那智瀑布修行中冻死的文觉上人在佛陀童子的帮助下又复生的故事。瀑布左侧上方的宝塔就是三重塔。而下方飞泷权现的拜殿上有一株杉树破开屋顶冒出来,叫生贯杉,是那智瀑布生命力的象征。瀑布右上方的山中则是花山法皇在那智山千日修行时所建造的円城寺。瀑布下方的桥边是使用那智瀑布的神水印刷熊野牛玉宝印的场景,这也是熊野比丘尼重要的收入来源哦。通过那智瀑布旁的中门就登上了那智大社(现实里这段上坡可让我们好一番折腾……)。山顶右侧的如意轮堂(⑦)是现在的那智山青岸渡寺,左侧是本社的拜殿。在寺前端坐的贵人是花山法皇,还有一对白色衣物的夫妇贯穿整幅画卷,从之前的浜之宫一步步走到此处参拜,象征着熊野信仰不问身份出身皆一视同仁。最后来到那智大社的本殿(⑧),横向并列的一排殿宇是那智大社的第一殿至第五殿,其中最右侧靠里而建的是第一殿泷宫,在那智大社是非常超然的存在。而第四殿西御前则祭祀主祭神熊野夫须美大神。

整个场景中其实还隐藏着许多小故事,有兴趣又懂日语的网友可以参考日文网站:http://web.kyoto-inet.or.jp/org/gakugei/judi/forum/forum13/f13004.htm。在这里面对许多细节都作了解释。
参观完补陀洛山寺,我们回到了熊野街道上的巴士站,乘坐13:38的新胜线巴士前往新宫。原本我们的计划是在中午十二点半到下午一点间到达新宫,这样在乘巴士去川汤温泉前还有大约三个小时可以好好逛逛新宫市。但是上午在那智山地区的进度严重滞后,导致我们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可以在新宫活动。于是我们决定还是按照原计划租自行车来逛新宫,只不过访问的景点不得不大幅的压缩了。

↑新胜线沿着海岸从那智驶往新宫市

[攻略]自行车巡游新宫市
与胜浦或是那智相比,作为熊野地方政治中心的新宫市要大许多,所以市内的各个景点彼此相距也较远。市内活动时步行的时间较长,巴士班次间隔也不短。幸好新宫市内的地形起伏不大,所以观光协会也将自行车推荐为在新宫游览最有效率的交通方式。新宫站旁的观光导览处就有提供自行车的出租业务,共有七辆普通自行车和六辆平把山地车。自行车出租的营业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不管你是多晚开始借,一定要在五点前把车还回去。自行车的租金则是普通自行车500日元可以畅骑一天;而平把山地车起步价为两小时500日元,之后每小时追加200日元,直到1000日元封顶。不过说实话导览处的这些自行车数量有些少,以至于当我们在下午两点二十分去询问时被告知只剩下一辆自行车了……幸好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离那智站不远的徐福公园也有自行车出租的服务,我们最终也顺利的在徐福公园租到了车。徐福公园提供的都是普通自行车,租金也是500日元一天,在我们借车的时候车棚中还有五六辆自行车可以出租,看起来作为在新宫站租不到车时的备选方案还是挺靠谱的。

大部分访问新宫市的游客是冲着熊野速玉大社而来的。其实在新宫市除了速玉大社还有不少人文和自然景观。例如在2016年被新追加为世界遗产的阿须贺神社、速玉信仰起源的神仓神社、可以眺望熊野川的新宫城址公园、市中心的神秘沼泽浮岛之森等。新宫市观光协会在官网上建议了三种不同的自行车巡游路线,其中第一种被取名为“新宫三社参拜”,因为其中涵盖了阿须贺神社、速玉大社和神仓神社这三座在新宫最重要的神社,但同时也包括了其它主要景点,非常值得推荐。

↑从新宫站(①)出发,绕过站前路口的拐角就可以看到徐福公园(②)的大牌坊。公园很小,而且也没有什么历史底蕴,属于可去可不去的景点。经过徐福公园后继续往熊野川方向大约两三分钟(途中在一个路口根据指示牌右转一次),就可以到达阿须贺神社(③)。这座神社位于熊野川南岸的蓬莱山山麓,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传说这里是徐福东渡在日本登陆的地点,其背后的飞鸟山也因为这则传说才改名为蓬莱山。在神社不远处的熊野川边设有徐福登陆地的纪念碑。而在神社境内还发掘出弥生时代到古坟时代的竖穴式建筑遗迹,证明此地确实历史悠久。在神社的一边的新宫市立历史民俗资料馆中陈列有关于阿须贺遗迹、新宫城以及熊野信仰的展示。

↑蓬莱山与阿须贺神社(图片来自新宫市旅游协会官网)

从阿须贺神社出来后,沿熊野川骑行两三分钟会经过新宫城城址公园(④)。这座公园位于熊野川南岸的小丘陵丹鹤山上,有业已毁弃的新宫城残存下来的遗迹。站在丘顶还可以眺望熊野川的美景以及新宫市的全貌。另外每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这里也是赏樱的好去处。

↑丹鹤山上的新宫城城址(图片来自新宫市旅游协会官网)

沿着新宫城城址公园前的公路一直向西可以直达熊野速玉大社的鸟居,不过途中也可以如路线图所示稍微绕一下路,在仲之町商店街(⑤)小小的探险一下,感受昭和时代的风情

↑仲之町商店街(图片来自新宫市旅游协会官网)

继续西行,在新宫市的西北角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的地标——熊野速玉大社(⑥)。除了参观神社,还可以顺道访问一下附近的佐藤春夫纪念馆和川原家横丁。前者是新宫出身的作家佐藤春夫的故居改造而成的纪念馆。而后者则是整修之后的古街,重现以往江户昭和时期的熊野川沿岸商品集散地“川原家”的昔日繁华风貌。在这里还会定期举办免费的熊野曼茶罗讲解活动(恰好遇到的话又能省下5000日元)。

↑熊野速玉大社的鸟居(图片来自新宫市旅游协会官网)

↑佐藤春夫纪念馆(图片来自新宫市旅游协会官网)

↑川原家横丁(图片来自新宫市旅游协会官网)

从熊野速玉大社出来沿着权现山旁的小巷一路向南,经过瑞泉寺、清凉寺、妙心寺等一系列佛寺,就会来到神仓神社的登山入口(⑦)。神仓神社位于权现山的山腰处,需要攀登五百多级陡峭的石阶才能抵达,所以来回需要至少预留45分钟到一小时时间。这里供奉的琴引岩传说是熊野众神最初降临之地,所以此社是速玉大社的元宫,而后建的速玉大社是“新宫”(这也是新宫市名字的由来)。神仓神社还是新宫市最佳的观景平台,可以同时俯瞰新宫市景和熊野滩。

↑神仓神社(图片来自新宫市旅游协会官网)

参观完神仓神社就完成了“新宫三社参拜”。但在回程途中还可以绕路去看一下市内的景点“浮岛之森”(⑧)。这里是一座出现在市中心居民区中的神秘森林,整个生长在浮于沼泽上的小岛上。游客可以通过架设在栈桥上的步道深入林中探秘。

↑浮岛之森(图片来自新宫市旅游协会官网)

从浮岛之森回到新宫站就完成了整个巡游路线。根据观光协会的建议,整个行程需要大约两小时。但实际上如果想要在各个景点仔细游玩的话至少要预留三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其实我们最后走的路线就是基于这个方案。但因为租借自行车又花了些时间,最后只留给我们一个小时,所以只去了新宫城城址公园、熊野速玉大社和浮岛之森,舍弃了计划时最想去但却最花时间的神仓神社。

在新宫市观光协会的官网上推荐的另外两条线路则更偏向自然风光。其中线路二“太平洋眺望”沿着太平洋海岸一路向南骑行约8公里,经过熊野古道高野坂段,最终到达三轮崎港的孔岛和铃岛,来回需要两小时。而线路三“桑之木瀑布与熊野川”则在出了市区后沿熊野川向西骑行,最终到达日本瀑布百选之一的桑之木瀑布,来回需要三小时。如果在新宫市活动时间相对充裕的游客可以考虑挑战下这两条线路。

↑太平洋眺望线路

↑桑之木瀑布与熊野川

↑桑之木瀑布游览图
[景点]徐福公园
出了新宫站来到站前的十字路口,就可以看见街道对面的徐福公园。徐福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奉秦始皇之命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东渡访仙最终不知所踪的故事广为流传。徐福公园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和徐福传说扯上说不清道不明关系的公园。公园门口是中国风的大门楼,色彩艳丽极为显眼。门楼后方圆一平方公里的园中塞入了各种徐福或是中国元素的景物,像是徐福墓、徐福像、纪念号称徐福手下七重臣的七塚之碑与不老池、栽种而来的天台乌药等,园中的商店还贩卖徐福茶、徐福饼、徐福汤等各种周边商品,以及提供旗袍出租的服务,再加上公园对面的老牌寿司店——徐福寿司,俨然要将徐福的生意做到极致。

↑从新宫站到徐福公园的路线

↑新宫站前的小广场,亭子后面是广场唯一的出口,顺着这条路出去就是站前的十字路口

↑站在十字路口就能望见街对面徐福公园的门楼

↑公园其实不大,但是塞进了各种徐福的元素

徐福公园的历史其实并不长。这里最早是纪州藩祖德川赖宣根据当地传说让人修建的徐福墓。而后在大正昭和年间,当地人又陆续树起了七塚之碑、徐福显彰碑、绝海中津之歌碑等歌咏徐福传说的纪念碑。再到1994年,市政府才以徐福墓为中心设立了此公园。公园虽新,但也并非无故攀附,因为徐福的传说在新宫由来已久。
虽然在《史记》中记载了徐福最终到达“平原广泽”,似乎是世外桃源,于是“止王不来”,在当地自立为王,教化土著而不再归来。但是这处“平原广泽”究竟在哪里并无定论。新宫人相信徐福就是从阿须贺神社和蓬莱山附近登陆,然后在这里生活,教当地人农耕、捕鲸等各种技术,最终死在了新宫。甚至还有一派学者考据出徐福“最初抵达九州,为逃避秦始皇追杀辗转来到新宫,最后在这里落脚”的说法。巧合的是这与神武天皇东征从九州一路迁到熊野的路线不谋而合。于是清朝末年的外交家黄遵宪在驻日期间率先提出了徐福就是神武天皇的假说,还列出日本天皇正统象征的三神器——剑、镜、玺皆秦制等论据。他的假说曾得到昭和天皇亲弟三笠宫崇仁亲王的赞同。不过按照这种说法,如今的日本皇室都是方士徐福的子孙了,而从伊邪那岐、伊邪那美命到天照大神再到神武天皇这条君权神授的脉络也瞬间被斩去根基。不知道日本官方在明治维新后停止由天皇主祭的祭祀徐福的活动与此有何关联。
其实在日本自称与徐福有关的地方有几十处,号称徐福登陆的地点也南起鹿儿岛北至青森都有,让人眼花缭论。如果分析徐福传说在史书上的发展过程,更大的可能是这个故事在中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被多次双向传播,互相输出相影响了传说在对方史籍中的记载,最终形成越传越详细、但版本也越来越多的结果。
当然这笔日本始祖的糊涂账和我们也没什么关系,我们来徐福公园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看望“中国(还是日本?)人民的老朋友”徐福君,只是为了租两辆自行车。在公园的营业部交了钱(连押金也不要,只是严肃的叮嘱我们五点前要还车),顺利的拿到了车钥匙,终于可以开始我们的新宫市巡游咯!

↑跨上自行车,出发啦
返回列表